最佳回答
飲食
阿拉善旗與額濟納旗牧區(qū)蒙民的日常飲食品種及食法大至相同。蒙民的飲食品,以牛羊肉、奶制品為主,另有炒米、青顆炒面及米、面。城鎮(zhèn)居民食俗與漢族基本相同,即多食面、米,一日三餐。平時宴請以手抓羊肉為主,稀尊客人待以羊背子、烤全羊。
手抓肉
多用綿羊肉,也用山羊肉制做,經(jīng)宰殺、剝皮后的羊體,按其骨節(jié)卸成大塊,清水下鍋,放把鹽,煮至無血水時即可食用,作為平時飲食,一般客人或平時來人,將羊的前腿和部分肋骨招待,稱為“哈”。
羊背子
蒙古族稱為“烏叉”。將羊背自中部卸開,視其大小留—定數(shù)量的肋骨(一般為3—5條)以支撐羊背使其平整,頭、蹄、五臟及羊脖子相連的兩根小肋骨、胸叉、羊前腿先板上的脆骨,羊膝骨等均要取除。其余部位除留完整的羊背及尾外,全部卸成大塊,按照羊體原來的位置依次放至羊背下。一般招待貴客或喜慶節(jié)日和婚宴時,擺羊背子。食用羊背時,講究吸羊尾,將羊尾切成細(xì)長條后,由客人一口吸下。
阿拉善地區(qū)回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基本相同。
飲食
以米、面為主,吃牛、羊、雞、魚肉等,但必須請阿訇或懂得宰牲畜戒規(guī)的回民誦經(jīng)宰殺,方可食用。逢年過節(jié)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刈逑矚g食用的菜肴極為豐富,有蒸羊羔肉、手抓肉、羊肉泡饃、羊肉串、涼粉、釀皮等。還有喝蓋碗茶的嗜好,蓋碗茶用料十分講究,一般放有紅棗、核桃仁,葡萄干、冰糖或砂糖等。
服飾
一般中年以上的回族男子喜歡穿白色對襟短衣、外套黑坎肩,頭戴白布無沿小圓帽。婦女戴黑、白或綠色的蓋頭,老年婦女愛穿黑色大襟衫襖,還配帶金銀耳環(huán)、手鐲等。隨著時代的變化,回族青年男女用流行時裝打扮自己,只有遇節(jié)日或舉行禮儀時才戴小圓帽或披蓋頭。
起居
習(xí)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多圍寺而居。居住的房屋一般為土木或磚木結(jié)構(gòu)的?;刈搴苤v究居室的衛(wèi)生,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幾凈,一塵不染。
為嬰兒起經(jīng)名
嬰兒出生之后,要在3天之內(nèi)請阿訇舉行新生嬰兒命名宗教儀式。首先由阿訇對著嬰兒低聲念宣禮詞,然后在嬰兒耳朵上吹一下,男左女右,再從伊斯蘭教中所尊崇的圣人、圣女中選出一個圣名告知家人,就是嬰兒的經(jīng)名。這一套儀式的意義是表明一個嬰兒出生后,把他由清真寺外召喚到清真寺,進了禮拜殿的大門,就成了一個當(dāng)然的穆斯林了。
男孩子的割禮
男孩子到了12歲,要舉行割禮,即割包皮。伊斯蘭教規(guī)定凡是男孩子到12歲就要承擔(dān)宗教義務(wù),履行“天命”,割去包皮開始他的宗教生活,也可以說是一種“成丁禮”。這種手術(shù)由專門的宗教人員施行。為孩子作割禮的人家要宰羊,念經(jīng)請客,以示慶賀。
嫁娶
回族的結(jié)好派俗,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所不同的是回族必須舉行“尼卡亥”的宗教儀式。男方要向女方交納聘禮,阿語叫“麥合爾”。成婚那天,請阿訇證婚,雙方父母、媒人、新郎、新娘都到場,用阿拉伯語向父母討口喚,問媒人是否交過聘禮,問男女雙方是否同意。然后阿訇念經(jīng)祈禱,祝福他們白頭到老。
喪葬
回教主張薄葬,亡人不穿殮衣,更忌用殉葬品。當(dāng)一個人病危的時候,要請阿訇念“討白”,向真主祈禱,饒恕他一生中的罪過。去世后要用清水為尸體凈身,再用白布包裹尸體入葬,這種白布阿語叫“可凡”。埋葬那天在墳上要做轉(zhuǎn)“費達”,即贖罪儀式。轉(zhuǎn)完“費達”后開始正式葬禮,將尸體裝入“塔布匣子”中(是一個底層可以抽拉的大木匣子),放在最前面,頭北面西,主持儀式的阿訇靠近遺體站立,其他送葬的人脫鞋排班站立。由阿訇為亡人祈禱,并領(lǐng)大家抬手至耳,念“贊主詞”三次,然后送遺體入墳。這一天要為亡人散乜貼,數(shù)十元至數(shù)百元不等。亡人家屬子女都要戴孝,還要過頭七、二七、三七、四十天、百天、周年等宗教儀式。
禮節(jié)
見面時,互相行禮,問候一番;客人來家時,端上蓋碗茶,擺上油炸食品,請客人品嘗。
禁忌
阿拉善地區(qū)回族的宗教、飲食等方面的禁忌極為嚴(yán)格。忌喝酒吸煙;忌食豬、狗、馬、騾肉;忌食未經(jīng)阿訇或懂宰殺戒律的穆斯林宰殺的或自死的畜禽;不吃動物血;忌有打架斗毆、偷盜等傷害他人的行為;忌與其他宗教信仰者結(jié)婚,若有特殊情況,須按宗教規(guī)章處理后方可成婚;忌在人前袒胸露臂。
節(jié)日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節(jié)日則為伊斯蘭教的三大節(jié)日,即: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圣紀(jì)節(jié)。
開齋節(jié):封齋期滿為開齋節(jié),也叫“爾德”。按伊斯蘭教規(guī)定,成年穆斯林每年須在回歷9月戒10月。齋月期間,日出之前進餐封齋,日落之后進餐開齋,白天不飲不食?;貧v10月初1為開齋節(jié)。這是一個規(guī)模盛大、禮儀隆重的節(jié)日,要舉行一系列的宗教儀式和慶祝活動,歡度這一節(jié)日。開齋節(jié)的上午穆斯林都要沐浴凈身,到清真寺舉行會禮,聽阿訇講經(jīng)布道。會禮罷,穆斯林們分頭去游祖墳,念“瑣爾”追悼亡人。家家戶戶炸馓子、油香等傳統(tǒng)食品,饋贈親鄰,互相祝賀,一般要慶祝3天。
古爾邦節(jié):“古爾邦”是阿拉伯語“犧牲獻身”的意思,也叫“宰牲節(jié)”,回族把它叫做“忠孝節(jié)”。它是由古代阿拉伯地區(qū)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相傳“先知”伊卜拉欣夢見“安拉”(即真主)令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勒獻祭,當(dāng)伊卜拉欣忠實地執(zhí)行命令的時候,“安拉”又命令天使送來一只羊代替他的兒子。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后,將回歷12月10日定為宰牲節(jié)。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已逐漸演變?yōu)橐了固m教信仰者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期間家家都收拾得干干凈凈,到清真寺參加會禮,然后宰殺羊只,祭獻“安拉”。人們走親訪友,互贈油香,祝賀節(jié)日。
圣紀(jì)節(jié):相傳穆罕默德出生于回歷紀(jì)元前51年(公元570年)3月12日,逝世于回歷紀(jì)元后11年(公元632年)3月12日,因此“圣紀(jì)”又稱“圣忌”。這一天也要宰牛殺羊,設(shè)宴聚餐。實際上回族把這一天當(dāng)成圣忌而過的,把它當(dāng)成憂傷的日子。這天穆斯林們赴清真寺沐浴更衣,作禮拜,聽阿訇誦經(jīng),贊頌圣人穆罕默德創(chuàng)建伊斯蘭教的功績。
除以上節(jié)日外,現(xiàn)在阿拉善地區(qū)回族人民也過元旦、春節(jié)、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等節(jié)日。
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習(xí)俗
阿拉善地區(qū)還有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俗稱“蒙古回回”。他們語言、文字、生產(chǎn)生活方式同于蒙古族,信仰習(xí)俗同于回族。相遇時,有時用阿拉伯語互致“色蘭”(意為平安)問候語。少數(shù)詞匯如爺爺、爸爸、嫂子、姐姐等,還用突厥語稱呼。
阿拉善“蒙古回回”除過伊斯蘭教三大節(jié)日外,還過春節(jié)、元旦、中秋節(jié)等節(jié)日。
他們在服飾上面大有改變,服裝除了個別人以外,都同于蒙古族,但裝飾方面有些不同于蒙古族。男子純屬蒙古族打扮?!懊晒呕鼗亍迸樱瑑蓷l發(fā)辮披于后背,左右兩鬢各垂三條珍珠串鏈,前額上方嵌有一金屬制作的方形八角宗教圖案,其中橫排鑲有三顆大紅珊瑚珠子。
飲食一般要求很嚴(yán),只吃由阿訇宰殺的駝、牛、羊、雞、兔、魚肉,不吃豬肉、死畜肉,不吃各種牲畜的腦子、血等。到異教徒家中一般不吃東西,不亂用食具。他們與當(dāng)?shù)仄渌晒抛逡粯?,食用奶食品?
居住在阿拉善地區(qū)的滿族人民,風(fēng)俗習(xí)慣和民族特點,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受和碩特蒙古族習(xí)俗的影響,形成了滿蒙相混的生活方式,還有一部分滿族已成為蒙古族。阿拉善滿族是從北京而來,所以他們的生活習(xí)俗中也摻夾著北京漢族的生活方式及習(xí)慣。在此只記居住定遠(yuǎn)營(現(xiàn)巴彥浩特)滿族人民的風(fēng)俗習(xí)慣。
飲食
定遠(yuǎn)營滿族的飲食習(xí)俗中不僅有民族特點,也有著北京貴族們的飲食習(xí)慣,設(shè)宴時,不但準(zhǔn)備各式菜肴,還在中間放一火鍋,火鍋中料菜豐富多樣,供人們慢慢品味。還喜歡吃烤羊,這是滿、蒙合璧的傳統(tǒng)食譜.只有在盛大宴會時才準(zhǔn)備。平時多吃包子、餃子,肉類有牛、羊、豬、雞、鴨、魚肉等,而且多用烹飪技術(shù)制作。后來,受和碩特蒙古族的影響,擺羊背子,吃手扒肉、羊頭肉,還食用奶食品?,F(xiàn)在的生活習(xí)慣與巴彥浩特漢人基本一樣。
服飾
定遠(yuǎn)營滿族的服裝分禮服和旗裝。清朝時期,男子從頭頂辮一長辮,下接黑綢穗。平時,頭戴黑綢頂帽或禮帽,身著開岔滿服,上套坎肩或綢棉襖,腳登絨、皮、布靴。滿族姑娘穿不開岔、不系腰帶長袍,辮一長辮,用紅頭繩扎起來,戴耳環(huán)、戒指等首飾,穿尖頭靴,以后改為穿鞋。已婚女子把頭發(fā)盤起來,用簪子、夾子、花兒、垂飾等裝飾,身穿不開岔長袍,上套坎肩或?qū)捫渚I棉襖,腳穿尖頭靴。遇喜慶節(jié)日,無論男女都要穿官服或禮服。男的以官位區(qū)分穿戴官服,女的則用最美的服飾打扮自己。到民國時期,有好多滿族已融合為蒙古族,他們的穿著打扮也有蒙古族的特點,如:男子帶鼻煙壺、刀、煙咀,女子穿蒙古袍,辮蒙古式辮子。有的男女純粹穿漢式短衣?,F(xiàn)在巴彥浩特滿族的穿著打扮與漢族完全相同。
嫁娶
阿拉善滿族不管階層、民族之分,雙方滿意,男方請一媒人,帶著禮物去女方家提親,得到同意后,再帶禮物去定親,商定婚日、范圍、形式等。滿族嫁女時,要給姑娘陪嫁三年的衣服,被褥由男方準(zhǔn)備。
遵照舊的習(xí)俗,滿族在結(jié)婚時,必須恭請郡王,但郡王自己不去,派一親信前去參加好派。結(jié)婚那天,迎親人們帶著禮物到女方家時,女方閉門不讓進,這時雙方的好派祝頌人進行對答,爭答片刻,征得同意后,方可進去。喝過茶、行過一切禮儀后,帶新娘返回。新娘到時,前面鋪一紅氈,新郎新娘拜天地,夜晚兩新人分開就寢。次日新娘不能踏出門外。第三天款待女方客人。新郎向女方親戚敬酒、
獻禮時,一一稱呼并跪拜。當(dāng)晚,吃過飯后,兩新人由嫂子鋪床,合枕而睡。婚后,不須他人在新房就寢和鋪蓋新人的被褥。滿族很尊重女婿,所以作為女婿有權(quán)參加重大或一般宴請。
喪葬
滿族的喪葬禮俗,在臨終的最后時刻,從炕上移之地下,忌在炕上死人。過世后,請人將尸體裝入棺木,停尸三天,期間要點香燒紙,向死者貢敬祭品等,還請喇嘛或和尚、道士來家里念經(jīng)。同時,要請占卜者選定出靈之日、方向和墳地等。在定遠(yuǎn)營,過去有安葬阿拉善王靈的新舊兩個園子,阿拉善滿族屬貴族,安葬時也要在此選地,后人安葬死者要靠近祖先的墓地。如要重新找墓地安葬,須請喇嘛視看、念經(jīng)后方可??ね跞ナ藕?,靈柩由16名權(quán)威人士抬出;若是普通人,按他的政治地位的高低,分別由4人、8人或12人,身著白孝服抬出。出靈之日,死者的遠(yuǎn)親近鄰都要前去參加葬禮。阿拉善滿族行土葬,埋葬時挖一深坑,把棺木頭朝北放于正中,旁邊放死者所喜愛的貴重物品和喜歡吃的食物,然后用土填封墓穴。在為長輩戴孝期間,晚輩不能外出與人來往,不能串門,不能往外送東西,不可參加歡宴等。胸前或袖上戴孝,過一七、三七、四七時,都要請喇嘛、和尚念經(jīng),有的人家還前去寺廟,請格根、活佛念經(jīng)為死者安魂。每逢年三十、清明節(jié)要到墳上焚香、燒紙、掃墓、祭奠親人。
禮節(jié)
阿拉善滿族具有重禮貌、恭敬和藹的性格。他們尊重主人,孝敬長輩,長輩愛護晚輩,作為子女要聽從父母教誨,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懂禮貌的人。在喜慶日子里,拜望長輩時都要恭拜請安,獻哈達、送禮品。
傳統(tǒng)節(jié)日
滿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臘八節(jié)等。
春節(jié) 大年初一先拜見郡王及夫人,再拜郡王的其他親戚,要跪拜獻哈達,兄弟朋友之間手捧哈達互相拜年,向長輩敬過酒后獻禮物。滿族過年最講究吃包子、餃子,從初一到初四吃包子、餃子。
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吃元宵、觀花燈。
清明節(jié)
三月清明,到墳上焚香燒紙祭奠親人。
臘八節(jié)
臘月初八,吃用肉、糖、果制成的“臘八粥”,過臘八節(jié)。
阿拉善滿族臘月二十三,用整雞或胸叉祭灶。
更多回答
我覺得此事的關(guān)鍵還在于你態(tài)度,孩子的滿月酒席在那里舉行,主要還是由你與老翁決定的,當(dāng)然父母的意見需要聽取,但也要有個節(jié)或度。你完全可以和老公一起抱著孩子回趟娘家,在娘家舉辦孩子的滿月酒席是最合適不過的事了。如果包車來無錫的話,別的不說,就安全問題來說,也是不可取的。如果所包的車在途中出現(xiàn)意外的話,那責(zé)任誰能夠負(fù)得起?更何況現(xiàn)在的車輛事故太多了,有時你的車不找別人的麻煩,但你保證不了別人的車不找你的麻煩啊,如果出事了,那受到傷害的可全是親屬啊。所以,我個人認(rèn)為:你本著對家人負(fù)責(zé)的態(tài)度,不要選擇包車之法。告訴你的父母,如果想辦滿月酒席,那就只能在娘家辦,包車之法是絕對行不能的。當(dāng)然,你也可以邀請你父母來老公家與老公的家人或朋友或同事共同先行慶祝一下,然后一起回娘家請娘家的親屬們再慶祝一次。方法很多,但一定要考慮到安全因素!喜事就應(yīng)該在喜慶中結(jié)束而不是在其他的氣氛中結(jié)束。
一般百日在北京很少有人請客了。所以也沒有什么特殊的習(xí)俗。只是當(dāng)天大家難免會更注意孩子,很多人逗他玩。所以,你要小心的是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十二天應(yīng)該是拜一下床母(我們這邊是14天)滿月擺宴席請客百天應(yīng)該也只是拜下床母
寶寶滿月一般會挪騷窩,比如可以上孩子的姥姥家住幾天;請客吃飯(但也有在百天請的)剃滿月頭,剃下來的胎發(fā)用紅布包好放到孩子的枕頭里,有壓驚避邪的作用。其它就沒什么了,現(xiàn)在也沒那么多講究了。主要寶寶健康就好!
滿周歲行“抓周兒”禮的風(fēng)俗,在民間流傳已久。宋·吳自牧《夢梁錄·育子》載:“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燒香秉燭,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jīng)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yīng)用物件、并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謂此為“小孩之盛禮”。 清末民初,北京民間仍然盛行這種小兒“抓周兒”禮。雖然,小兒周歲并不搭棚辦酒席,也不下帖請客,但凡近親們都不約而同地循例往賀,聚會一番。一般不送大禮(如賀幛、金銀首飾)僅是給小孩買些糕點食物或玩具。另外,在習(xí)慣上,凡與小孩初見的長輩們,都用一掛白線,拴上錢幣,給小兒套在脖子上,謂之“掛線”。(此禮平時也適用)。 “抓周兒”的儀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面”之前進行。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陳設(shè)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jīng)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帳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縫紉用具)、繡線、花樣子(刺繡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經(jīng)濟條件,多予簡化,僅用一銅茶盤,內(nèi)放私塾啟蒙課本:《三字經(jīng)》或《千字文》一本,毛筆一枝、算盤一個、燒餅油果一套。女孩加擺:鏟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dǎo),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來測卜其志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yè)。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則謂長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運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則謂長大以后好學(xué),必有一筆錦繡文章,終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盤,則謂,將來長大善于理財,必成陶朱事業(yè)。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類的縫紉用具或鏟子、勺子之類的炊事用具,則謂長大善于料理家務(wù)。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當(dāng)場就斥之為“好吃”、“貪玩”,也要被說成“孩子長大之后,必有口道福兒,善于‘及時行樂’”。總之,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歲之際,對小孩祝愿一番而已。 通過小孩抓周兒,在客觀上檢驗了生母、看媽、奶媽對小孩是如何帶領(lǐng)的,是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因此,有些家長并不迷信,但仍主張讓小孩抓周兒,也是這一風(fēng)俗得以持久在民間流傳的原因之一。
過去是有的,現(xiàn)在有的家也辦百日酒,有的家什么也不辦,呵呵,就看你自己啦,另外,來的人還要出分子,就看個人情況啦。。。
因地而宜的,我們這邊百天就是請客吃飯,給孩子拍百天照!給孩子買手鐲腳鐲,鎖等!關(guān)于為什么要慶祝百天,有個說法,說是小孩滿了一百天之后就好養(yǎng)好帶了,百天之后小孩就少病少災(zāi),夜里不哭不鬧,一切都正常,所以要慶祝。還有個說法是希望孩子能長命百歲。習(xí)俗:主要風(fēng)俗:孩子出生滿一百天時,主家請接生者吃飯。一般吃雞蛋,寓有“圓滿”之意;或吃面條,寓有“長壽”之意。這種活動俗稱過“百天”,給小孩過“百天”現(xiàn)在也比過去普遍了。嬰兒落地一百天,名為“百歲”。親友來祝賀,所送的禮物有:刻著“長命百歲”字樣和麒麟圖案的百歲金鎖、銀鎖、金銀手鐲、腳鐲等。另外,穿百家衣、戴百家鎖,也是必要的。各地不同的風(fēng)俗:1.在吉林西北部地區(qū),寶寶過百天到后到姥姥家,姥姥要給脖子上掛些線回去,取“拴牢”與“長命”之意。2.老北京給小孩過百天,大多都只辦一天,有的在家辦,有的則去飯莊辦事,老北京稱為:“做事情”。根據(jù)貧富不同,場面也就大相徑庭了,有的還要辦堂會,除了親朋好友一起聚在一起吃喝、慶祝外,其宗旨還是要為小寶寶祈福迎祥。親朋好友都要送賀禮,如:金銀制長命鎖、金銀制長命鈴、禮金、賀幛、賀聯(lián)、銀爐、銀鼎、銀瓶、還有上面刻有麒麟送子圖案的銀盤或銀碗等。小寶寶穿的衣服也是有講究的,老北京講究:“姨家出布,姑家做活”。姑家和姨家一起給小孩做一套衣服,還要故意做成不同的顏色的兩袖或兩腿。據(jù)說小孩穿這樣的衣服好養(yǎng)活,故在辦百日時姨家和姑家都要送衣服和鞋帽等,還有姨家送襪,姑家送鞋的說法。送給小孩的鞋帽也是要一定講究的,男孩要送虎頭帽,祝愿他虎頭虎腦,茁壯成長。送給小女孩要送蓮花帽,祝愿她如蓮花一般水靈。送給小孩的第一雙鞋要送虎頭鞋,老北京俗稱貓鞋,寓意引導(dǎo)小孩看路識途,不至于磕碰絆腳。以上就是老北京給小孩子過百天的一些簡要習(xí)俗,還有什么供奉“全神紙碼”、“送娘娘”、“辦喜慶堂會”等習(xí)俗,現(xiàn)在已經(jīng)見不到了,所以就不在詳細(xì)說明了! 3.在南方有個習(xí)俗,當(dāng)小孩一百天的時候,會找來一堆的東西擺在孩子面前,孩子抓到了什么會預(yù)示將來從事的工作和以后的命運,這就是“抓周”,也有人說是周歲時進行的,說法不一吧。4.滎陽的其中一種認(rèn)乾親方式與四川、陜西、山東長島縣相似,稱為“闖姓”,孩子滿月或出生滿百天,父母在日出抱孩子出門,首先碰到的一人,即認(rèn)其夫妻為乾父母。另一種多見于男嬰,男嬰家人將鎖鎖門鼻兒上,滿月那天誰先到他家就讓誰開鎖,開鎖者就被認(rèn)作乾父母。每年孩子生日,都要到乾父母家拜訪,乾娘會送鎖給孩子,每年送一個,直至12歲。在這一年,乾父母要給乾子女買衣物,叫“挽鎖”,表示關(guān)系牢固,再把鎖摘去,稱「脫鎖」。以后每逢重大節(jié)日和婚喪,兩家乾親戚都要禮尚往來。
小兒滿周歲行“抓周兒”禮的風(fēng)俗,在民間流傳已久。宋·吳自牧《夢梁錄·育子》載:“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燒香秉燭,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jīng)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yīng)用物件、并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謂此為“小孩之盛禮”。清末民初,北京民間仍然盛行這種小兒“抓周兒”禮。雖然,小兒周歲并不搭棚辦酒席,也不下帖請客,但凡近親們都不約而同地循例往賀,聚會一番。一般不送大禮(如賀幛、金銀首飾)僅是給小孩買些糕點食物或玩具。另外,在習(xí)慣上,凡與小孩初見的長輩們,都用一掛白線,拴上錢幣,給小兒套在脖子上,謂之“掛線”。(此禮平時也適用)。“抓周兒”的儀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面”之前進行。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陳設(shè)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jīng)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帳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縫紉用具)、繡線、花樣子(刺繡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經(jīng)濟條件,多予簡化,僅用一銅茶盤,內(nèi)放私塾啟蒙課本:《三字經(jīng)》或《千字文》一本,毛筆一枝、算盤一個、燒餅油果一套。女孩加擺:鏟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dǎo),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來測卜其志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yè)。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則謂長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運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則謂長大以后好學(xué),必有一筆錦繡文章,終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盤,則謂,將來長大善于理財,必成陶朱事業(yè)。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類的縫紉用具或鏟子、勺子之類的炊事用具,則謂長大善于料理家務(wù)。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當(dāng)場就斥之為“好吃”、“貪玩”,也要被說成“孩子長大之后,必有口道福兒,善于‘及時行樂’”??傊?,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歲之際,對小孩祝愿一番而已。通過小孩抓周兒,在客觀上檢驗了生母、看媽、奶媽對小孩是如何帶領(lǐng)的,是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因此,有些家長并不迷信,但仍主張讓小孩抓周兒,也是這一風(fēng)俗得以持久在民間流傳的原因之一。寶寶滿周歲時意義:慶賀寶寶滿周歲,祭神拜祖,外婆也要送來頭尾禮(從頭到腳的金飾、衣飾)和紅龜粿以資祝賀。準(zhǔn)備用品:米篩、書、印章、筆墨、算盤(計算器)、錢幣、雞腿、豬肉、尺、蔥、芹菜、蒜、稻草、刀劍、聽筒等。進行儀式:祭拜祖先,告訴祖先寶寶滿一歲的訊息,祈求寶寶能健康成長。祭拜后,在神桌前準(zhǔn)備一個米篩,里面放入12~14項物品,建議有書、印章、筆墨、算盤(計算器)、錢幣、雞腿、豬肉、尺、蔥、芹菜、蒜、稻草、刀劍、聽筒等。接著讓寶寶坐在米篩中央,讓寶寶任意抓取,以此預(yù)測寶寶將來會選擇的行業(yè)與命運。以下是每項物品所代表的職業(yè)與意義,你也可以自行加入些新時代的用品,如鼠標(biāo)等。
抓周清單.
1、字典或詞典:代表文學(xué)家或科學(xué)家,有知識的人才。
2、書、筆:具有制定意味,代表書法家、文人、文職工作。
3. 尺:具有尺度的意味,代表律師、法官、革命家。
4. 計算器、算盤:代表商家或生意人。
5. 人民幣(錢):代表富有之意,善于儲蓄的富翁或有錢人
6、信用卡:銀行家或金融行業(yè)7、印章:代表官位或官權(quán)
8、畫、水彩盒、彩色筆:代表畫家、藝術(shù)家
9、毛線團、布料:代表服裝設(shè)計師
10、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代表體育相關(guān)職業(yè)
11、笛子、小提琴、電子琴、CD:代表音樂家
12、筷子、鏟子:代表廚師、飯店業(yè)者
13、小鞋子:代表旅行家、探險家
14、潤膚霜、口紅:代表愛美,在乎自己的容貌
15、手機、軟盤、鼠標(biāo):代表從事IT業(yè)、高科技、通訊業(yè)
16、地球儀:代表地理家
17、棉簽、紗布:代表醫(yī)生、護士類
18、螺絲刀:工程師、工業(yè)19、玩具汽車:有車族、司機20、積木:建筑業(yè)、設(shè)計師等